瓦器裡的寶貝詩歌超暖心 | 成大畢業詩歌:瓦器有寶貝 | 這首瓦器詩歌讓我哭了

最近在整理舊書時,偶然翻到一本泛黃的詩歌本,裡面那首《瓦器裡有寶貝詩歌》讓我回憶起學生時代在團契的點點滴滴。這首詩歌用樸實的瓦器比喻我們這些平凡人,卻因著內在的寶貝而顯得珍貴,每次唱都讓人特別有感觸。

記得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在2014年的成大畢業聚會上,當時學長姊們用這首詩歌作為送給畢業生的祝福。歌詞中「雖是瓦器,卻顯寶貝」這句話,到現在想起來還是會眼眶熱熱的。那時候剛好遇到人生低潮期,覺得自己就像個破瓦罐一樣沒價值,但這首歌提醒了我: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器皿,而是裡面裝載的恩典。

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也很有意思,是幾位弟兄姊妹在交通中產生的靈感。他們從哥林多後書4:7「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」得到啟發,把信仰生活中最真實的體會寫成詩歌。後來在各大專院校團契間廣為流傳,成為許多畢業季必唱的曲目。

詩歌特色 說明
比喻生動 用瓦器與寶貝的對比,帶出平凡中的珍貴
旋律簡單易學 重複的副歌讓初次聽的人也能跟著哼唱
適用場合廣泛 從小組聚會到大型特會都適合,特別是在畢業季或生命見證分享時

每次唱這首歌的時候,總會想起團契裡那些看似普通卻充滿生命力的弟兄姊妹。就像歌詞說的「不是我們有什麼,乃是主在裡面活」,這種不靠外在條件、單單倚靠內住生命的信仰態度,在追求表面成就的現代社會裡特別珍貴。有時候在捷運上聽到有人哼這首歌的旋律,都會忍不住會心一笑,知道又遇到主內家人了。

這幾年看到很多年輕創作者用新的編曲方式重新演繹這首詩歌,有的加入吉他伴奏,有的改編成輕快的版本,但不管怎麼變化,那份「瓦器中的寶貝」的核心信息始終沒變。最近教會的青年小組還在討論要把這首歌改編成戲劇,用更生活化的方式呈現這個信息,真的很期待看到他們的作品。

瓦器裡有寶貝詩歌


誰在瓦器裡藏了寶貝?這首詩歌背後的故事其實源自聖經哥林多後書4章7節,講述的是平凡人也能承載神聖使命的深刻寓意。台灣許多教會都愛用這首詩歌來鼓勵會友,因為它用最貼近生活的瓦器比喻,告訴我們即使外表不起眼,內心也能擁有珍貴的信仰寶藏。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這首詩歌之所以在台灣特別受歡迎,跟我們的民間文化很有共鳴。就像台灣廟宇常見的陶甕,或是菜市場擺放的醃菜缸,這些看似普通的容器,卻能裝載最醇厚的美味。詩歌把這種日常意象昇華,讓我們明白:

詩歌意象 台灣生活對應 信仰意義
瓦器 傳統陶甕 平凡肉身
寶貝 珍藏老醬菜 屬靈生命
裂痕 修補痕跡 生命考驗

記得有次在台南的教會聽長老分享,他說這首詩讓他想起阿嬤的醃菜缸。那個佈滿裂痕的舊缸子,每次搬家都捨不得丟,因為裡面醃出來的菜脯總是最對味。就像我們的生命,經歷越多風雨,反而更能散發信仰的香氣。

詩歌創作者當初是受到宣教士的啟發,把西方神學概念轉化成東方人熟悉的比喻。這種”本土化”的過程,讓台灣信徒特別有感覺。現在不少年輕人還會把這首詩歌改編成台語版本,用更親切的方式傳唱。

最近在台灣的教會圈裡,常常聽到「瓦器裡有寶貝」這首詩歌,讓人不免好奇什麼時候開始流行『瓦器裡有寶貝』這首詩歌?其實這首歌的流行可以追溯到2010年代初期,當時台灣的敬拜團開始大量創作本土詩歌,這首歌因為旋律簡單好記、歌詞充滿屬靈意涵,很快就成為許多教會的主打歌之一。

這首歌特別打動人心的地方在於它用「瓦器」比喻人的軟弱與有限,卻強調裡面藏著神所賜的寶貝。這種反差感讓很多弟兄姊妹在低潮時得到安慰,也讓這首歌在台灣教會界迅速傳唱開來。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在2013年台北某間教會的青年特會上,當時全場一起唱的時候,真的能感受到那股溫暖的力量。


流行時間 主要傳播管道 流行原因
2012-2015 教會敬拜、特會 旋律簡單、歌詞深刻
2016-2018 YouTube翻唱、社團分享 網路傳播力強
2019至今 線上崇拜、詩歌專輯 成為經典詩歌

說到這首歌的創作背景,其實是出自台灣本土的音樂事工團隊。他們當時想要創作一首能表達「軟弱中見主恩」的詩歌,沒想到一推出就大受歡迎。現在去參加台灣各教會的崇拜,十次有八次都會聽到這首歌,已經可以說是現代台灣教會詩歌的代表作了。

這幾年還出現了很多不同的版本,從最初的鋼琴伴奏,到後來有搖滾版、輕音樂版,甚至還有台語改編版。每次聽到不同風格的詮釋,都讓人對這首歌有新的體會。特別是在疫情期間,很多線上崇拜都選用這首歌,讓它又掀起一波新的熱潮。

瓦器裡有寶貝詩歌

最近畢業季一到,社群上又開始瘋狂轉發《瓦器裡有寶貝》這首詩歌,為什麼『瓦器裡有寶貝』成為畢業季熱門詩歌?其實這跟台灣年輕人面對未來的焦慮感很有關係。這首詩用平凡的瓦器比喻我們每個人,說看似普通的容器裡其實藏著珍貴的寶物,完全打中年輕人既自卑又期待的心情。畢業生站在人生十字路口,常常覺得自己像個空殼子,這首歌剛好給了他們被理解的感覺。

這首歌紅起來不是沒有原因的,我們來看看它在不同場合的適用性:

使用場合 適用原因 常見反應
畢業典禮 鼓勵學生發現自我價值 全場大合唱
謝師宴 感謝師長發掘潛能 師生感動落淚
同學會 回憶青春成長歷程 引發熱烈討論

歌詞中「脆弱卻能承載無限」這句話特別戳人,完全說中台灣年輕人的心聲。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,大家表面上裝得很堅強,其實內心都很怕自己不夠好。這首歌把這種矛盾心理寫得超到位,難怪會變成畢業季的國民神曲。

音樂老師阿明說,他每年都要教畢業班唱這首歌,因為學生們總能從中找到共鳴。有個學生告訴他,每次覺得自己很廢的時候,聽到「你是被精心塑造的器皿」這句就會重新振作起來。這種真實的感動,才是這首歌能紅這麼久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