祈字原來這樣用!台灣人常用法大公開 | 祈的部首是?3秒測驗考倒你 | 祈的台語怎麼唸?老一輩都這樣説

祈字義:從字形到生活的溫暖力量

說到「祈」這個字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但你知道它的字義背後藏著多少故事嗎?這個看起來簡單的字,其實承載著台灣人生活中最真摯的情感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「祈」字從古至今的演變,還有它在我們日常中的各種樣貌。

先來看看「祈」字的基本結構吧:

項目 內容
部首 示部(跟祭祀、神明有關)
拼音
總筆畫 8畫
五行屬性
基本解釋 向神明求福、請求、希望

從甲骨文時代開始,「祈」就是個會意字,左邊的「示」代表祭祀,右邊的「斤」原本是斧頭的意思,合起來就像拿著祭品向神明祈求的模樣。在《康熙字典》裡記載著:「祈,求福也。」簡單三個字就道出這個字最核心的意義。台灣廟宇常見的「祈安」、「祈福」匾額,就是延續這樣的傳統。

現代生活中,「祈」字的用法更加多元了。除了傳統的宗教意味,我們也常說「祈願」、「祈禱」,甚至年輕人會在社群媒體上寫「祈考試順利」、「祈疫情快結束」。這種帶著希望的語氣,正是台灣人特有的溫暖表達方式。有趣的是,日文裡的「祈り」(いのり)也是從漢字「祈」演變而來,讀音跟台語的「ki」有點相似,可見這個字的影響力跨越了語言界限。

在台灣的節慶習俗裡,「祈」字更是無處不在。像是元宵節祈福燈、中元普渡時的祈安疏文,或是過年時長輩給的祈福紅包。這些生活細節都讓「祈」字不只是字典裡的一個符號,而是實實在在的文化記憶。下次當你在廟裡合十,或是對著生日蛋糕許願時,不妨想想這個動作背後,那個傳承了幾千年的「祈」字義。

祈 字義


祈字原來這樣寫!教你正確筆順與部首,這個看似簡單的字其實藏著不少學問呢!每次看到有人把「示字旁」寫成「衣字旁」,或是筆順亂七八糟,就覺得好可惜啊~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正確寫法,讓你的祈字從此漂漂亮亮!

先來看看「祈」的結構,它是由「示」字旁和「斤」組成的左右結構字。示字旁在左邊時,最後一筆會變成「提」的寫法,這點很多人都會忽略喔!而且「示」字旁的筆順也很重要,先寫上面的短橫,再寫豎撇,接著是右邊的點,最後才是左邊的提筆。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整理好祈字的完整筆順,照著寫保證不會錯:

筆畫順序 寫法說明
1 示字旁:短橫(從左到右)
2 示字旁:豎撇(從上到下)
3 示字旁:右點(從左上到右下)
4 示字旁:左提(從左下到右上)
5 斤部:撇(從右上到左下)
6 斤部:橫(從左到右)
7 斤部:豎(從上到下)
8 斤部:橫(從左到右)

寫祈字的時候要特別注意,示字旁和斤部的比例大約是1:2,右邊的斤部要寫得稍微大一點才好看。示字旁的點和提要寫得短小精悍,千萬不要拉太長,不然整個字看起來會頭重腳輕。斤部的第一筆撇要寫得舒展,最後一橫可以稍微拉長一點,這樣整個字才會站得穩。

很多人會把示字旁和衣字旁搞混,其實分辨方法很簡單:示字旁的右邊是兩筆(點和提),衣字旁則是三筆(撇、點、提)。記住這個小技巧,以後就不會再寫錯啦!寫字的時候可以放慢速度,感受每一筆的走向,慢慢練習就會越寫越漂亮喔~

台灣人最常搞錯的『祈』字讀音是?這個看似簡單的字,其實讓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鬧出笑話。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把「祈」讀成「ㄑㄧˊ」,但其實正確讀音是「ㄑㄧˊ」嗎?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讀音之謎。

先來看個表格整理常見的錯誤讀法:


錯誤讀音 正確讀音 舉例詞語
ㄑㄧˊ ㄑㄧˊ 祈禱
ㄑㄧˇ ㄑㄧˊ 祈求
ㄑㄧ ㄑㄧˊ 祈福

其實「祈」的正確讀音就是「ㄑㄧˊ」,但為什麼這麼多人會讀錯呢?主要原因是這個字在口語中不常單獨使用,多半出現在「祈禱」、「祈求」等詞彙中,加上台灣人說話習慣連音變化,不知不覺就把聲調說跑了。另外,跟「其」、「旗」這些常見字的讀音太像,也是容易混淆的原因之一。

說到實際使用情境,在廟宇裡常聽到的「祈福」就很容易被念成「ㄑㄧˇ福」,連新聞主播都曾經犯過這個錯誤。還有人會把「祈願」說成「ㄑㄧˇ願」,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案例。有趣的是,有些老師在課堂上糾正學生時,自己也會不小心說錯,可見這個字的讀音真的很容易讓人搞混。

要記住「祈」的正確讀音,有個小技巧可以分享:把它想成是「期待的期」,兩個字都是第二聲。當我們說「祈求」時,可以心裡默念「期求」,這樣就不容易把聲調念錯了。另外,多注意電視新聞或廣播中的標準發音,也是矯正讀音的好方法。

祈 字義

「祈」字背後藏著什麼歷史故事?這個看起來簡單的字,其實承載著華人幾千年來對天地神靈的敬畏與期盼。在台灣的廟宇裡,我們常看到「祈求平安」、「祈福」這樣的字句,但很少有人知道,「祈」字的演變過程其實很有意思,從甲骨文到現代楷書,它的形體變化就像一部縮小的中華文化史。

從字形來看,「祈」由「示」和「斤」組成。「示」部代表與神靈相關的事物,而「斤」在古代是斧頭的意思。有趣的是,這個組合最初可能與祭祀時用斧頭宰殺牲禮有關。在商周時期,人們相信透過特定的儀式和犧牲,可以與神明溝通,這就是「祈」的最初意涵。隨著時間推移,這個字逐漸從具體的祭祀行為,演變成更廣泛的「請求」、「盼望」的意思。

讓我們用一個表格來看看「祈」字在不同時期的寫法:

時期 字形特徵 文化背景
甲骨文 像人跪拜持斧狀 商代占卜文化盛行
金文 結構更規整,「示」部明顯 周代禮制發展
小篆 線條圓潤,筆畫對稱 秦朝統一文字
楷書 方正平直,現代常見寫法 漢字標準化

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,「祈」字的應用非常廣泛。除了宗教場合,我們也常說「祈雨」、「祈願」,甚至連考試前都會「祈禱」考運亨通。這種語言習慣其實延續了古代農耕社會對自然力量的依賴,只是現代人祈求的對象從神明擴展到更抽象的概念。有趣的是,台灣有些地方還保留著特殊的祈字習俗,比如在燈籠上寫祈願文,或是製作祈福卡掛在廟裡的榕樹上。

說到「祈」的發音,在台語裡讀作「kî」,與國語的「ㄑㄧˊ」略有不同。這種語音差異也反映了語言隨地域和時間的演變。在台灣的傳統歌謠中,常能聽到「祈禱」相關的歌詞,像是「祈望春風吹來好消息」這樣的句子,展現了台灣人樂觀中帶著虔敬的性格特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