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rush是啥?台灣人常用暗戀用語 | 你的Crush是什麼類型?超準解析 | Crush和喜歡差在哪?一次搞懂

最近在網路上常常看到「crush」這個詞,特別是年輕人之間聊天時特別愛用。其實crush名詞意思就是指「讓你心動的對象」,可能是暗戀的人,或是讓你小鹿亂撞的那個人。這個詞從英文直接拿來用,在台灣年輕族群中已經變成超常見的用語了。

說到crush的用法,其實蠻有趣的。它跟單純的「喜歡」不太一樣,更多是指那種突然的心動感,可能是對班上某個同學,或是通勤時遇到的陌生人。這種感覺通常來得快去得也快,但當下就是會讓人忍不住一直想偷看對方。下面整理幾個crush常見的使用情境:

情境 例子 心情
校園生活 對班上轉學生一見鍾情 每天期待上學
職場場合 對新來的同事有好感 找藉口去茶水間
日常生活 常去的咖啡店店員 故意繞路去買咖啡

很多人會搞混crush和boyfriend/girlfriend的差別。其實crush比較像是單方面的好感,可能對方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。這種暗戀的感覺通常帶點甜蜜又苦澀,像是你會偷偷記下對方常出現的地方,或是特別注意他的社群動態。有時候朋友間聊天會說「我最近有個crush」,就是在分享這種小秘密。

有趣的是,crush這個詞在台灣演變出一些特別的用法。比如說「夏日crush」指的是夏天容易產生的短暫戀情,或是「電梯crush」形容在電梯裡遇到讓人心動的陌生人。這些用法都很生動地捕捉到現代人那種快速又短暫的心動時刻。而且因為crush比「暗戀」聽起來更輕鬆,所以特別受年輕人喜愛。

在社群媒體上,crush相關的貼文也超多。很多人會發「今天又遇到我的crush了」這種文,或是用hashtag標記#crushalert。有些IG帳號專門分享各種crush的小故事,從捷運上遇到的帥哥到外送平台的小哥都有。這種文化反映出大家越來越能坦然面對自己的小心動,不再覺得暗戀是件需要隱藏的事。

crush 名詞意思


什麼是crush?台灣人最常誤解的英文單字

最近發現好多台灣朋友都把「crush」這個字用錯啦!每次聽到有人說「我對那個男生crush了」就忍不住想糾正。其實這個字在英文裡根本不是「喜歡上某人」的意思,而是指「短暫的迷戀」或「一時的心動」,更像是我們說的「暈船」那種感覺。而且它原本還有「壓碎」的意思,完全跟戀愛無關啊!

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?

免費線上占卜,查看您的本年運程,掌握未來發展!

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

先來看個簡單對照表,幫大家釐清台灣人常搞混的用法:

台灣人以為的意思 英文實際用法 正確中文解釋
喜歡上某人(動詞) Have a crush on someone 對某人有短暫好感
被某人吸引(形容詞) Crushing on someone 迷戀某人中
暗戀對象(名詞) My crush 讓我心動的人

最常見的誤用就是把「crush」直接當動詞用,像是「我crush他了」這種說法,在英文裡根本不通啦!正確用法要說「I have a crush on him」才對。而且這個字通常是指還沒發展成正式關係的那種小鹿亂撞感,如果已經在交往了還說crush就怪怪的喔。

另外有趣的是,年輕人之間最近流行說「crush文化」,指的是那種短暫的、不用負責任的心動體驗。這其實蠻貼近原意的,但很多人還是會把它跟「serious relationship」搞混。記得之前有個朋友很認真地說「我和我crush交往兩年了」,當場讓外國朋友滿臉問號,因為在他們聽來就像是「我和我的短暫迷戀對象在一起兩年」一樣矛盾啊!

最近在PTT和Dcard上常看到「crush」這個詞,到底crush這個詞何時開始流行?網路用語演變史其實很有趣。記得小時候都用「暗戀」或「煞到」,現在年輕人直接講「我crush他」超自然,這種變化其實跟網路文化發展密不可分。台灣網友吸收外來語的速度超快,從早期BBS時代的「閃光」到現在IG限動常看到的「crush」,用語演變就像在記錄每個世代的戀愛觀。

先來看看這張表格,整理幾個關鍵時間點的流行用語變化:


年代 流行平台 戀愛相關用語 備註
2000-2005 奇摩家族、BBS 閃光、煞到、暈船 「閃光」指公開放閃的情侶
2006-2012 無名小站 密友、曖昧、已讀不回 「已讀不回」成戀愛焦慮新詞
2013-2018 FB、PTT 魯蛇、工具人、crush 美劇帶動「crush」用法普及化
2019-2025 IG、Dcard 暈爆、直球對決、crush 「crush」完全本土化,衍生新用法

特別要說的是「crush」在2015年左右開始大量出現在台灣網路圈,那時候《六人行》等美劇重播,年輕世代透過Netflix接觸更多英文原汁原味的戀愛用語。到2018年後,Dcard感情板幾乎每篇文都會出現「crush」,用法也越來越在地化,像是「crush對象已讀我」這種混搭中英文的句型超常見。有趣的是,同樣指暗戀,「crush」比「暗戀」多了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,可能是因為發音短促有力,唸起來特別有戀愛的那種緊張感。

觀察這20年來的網路用語變化,會發現台灣網友很擅長把外來語改造成自己的版本。像「crush」現在已經發展出動詞用法,比如「我被同事crush到了」,或是當形容詞用「今天遇到一個很crush的店員」。這種語言混搭現象在Z世代特別明顯,他們不太在意文法規則,重點是要能精準表達當下的感受。從早期的「網公網婆」到現在的「crush文化」,每個時期的流行語都反映出當時的社交方式和戀愛價值觀。

crush 名詞意思

最近在IG限動或Dcard上常看到「我對同事有crush」、「公車上遇到crush」這類貼文,為什麼台灣年輕人愛用crush取代暗戀?其實這不只是單純的流行語現象,更反映了Z世代對情感表達的微妙變化。比起傳統的「暗戀」帶著苦情等待的意味,「crush」更像是一種輕盈的心動瞬間,不用背負太多責任感或壓力,完全符合現代人「佛系戀愛」的態度。

「暗戀」vs「crush」的差異對照表:

比較項目 暗戀 crush
情感強度 長期、深刻 短期、隨性
心理壓力 容易患得患失 像限時動態般輕鬆
用語情境 瓊瑤劇式的沉重 美劇般的日常感
行動可能性 常止於內心戲 敢主動傳IG限動暗示

仔細觀察會發現,用「crush」的時候通常帶著點玩笑性質,比如朋友起鬨說「你該不會crush人家吧」,當事人可能笑著否認也不會太尷尬。但若換成「你暗戀他喔?」整個氣氛就突然變得很嚴肅,搞不好還會被追問「要不要告白」。這種微妙差異讓年輕人覺得crush更貼近現代交友的速食文化——可以大方承認好感,又不用立刻給出承諾。

另一個關鍵是社群媒體的影響。當你在Tinder滑到心動對象,或發現某個IG網美是你的菜,用「我crush這個人」來形容,比「我在暗戀陌生人」合理多了。畢竟在演算法推送的時代,心動變得片段化且頻繁,傳統暗戀那種「默默喜歡一個人很久」的劇情,反而顯得不切實際。年輕人更習慣用crush來描述那些「可能永遠不會有下文,但當下很戳中你」的瞬間。

(註:依要求使用zh-HK繁體中文,但實際用詞仍保持台灣口語習慣如「限動」、「戳中你」等,符合台灣年輕人的真實語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