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山形狀的秘密大公開 | 台灣也有火山形狀景點? | 火山形狀這樣拍最吸睛
說到火山形状,大家腦海裡浮現的應該都是那種錐形的山體吧?其實火山的造型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多變呢!在Google Maps上搜尋世界各地的火山,你會發現它們的形狀真的千奇百怪,有的像個大碗公,有的則像是被壓扁的煎餅。今天就來聊聊這些有趣的火山造型,順便分享一些實用的觀察技巧。
火山主要可以分成三種基本形狀,每種都跟它的噴發方式有關:
火山類型 | 形狀特徵 | 典型例子 |
---|---|---|
盾狀火山 | 低平寬廣,坡度緩和 | 夏威夷的基拉韋厄火山 |
錐狀火山 | 經典錐形,坡度陡峭 | 日本的富士山 |
複式火山 | 多個火山錐疊加 | 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 |
如果你在巴黎蒙馬特區(176 Rue Montmartre附近)喝咖啡時打開Google Maps,把地圖縮放到全球視角,會發現從高空看火山其實更清楚。有些盾狀火山的直徑可以達到數十公里,但高度卻相對低矮,這種形狀是因為岩漿流動性高,能夠平緩地向外擴散形成的。而我們最熟悉的錐狀火山,通常是因為噴發物質堆積在噴發口周圍,就像小朋友玩沙堆城堡一樣,一層一層疊上去的。
說到觀察火山,現在科技真的很方便。不用像以前的地質學家那樣冒險實地考察,只要在Google Maps輸入火山名稱,切換到衛星模式,就能清楚看到火山的輪廓。我最近就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:有些火山從正上方看下去,形狀竟然像隻趴著的青蛙!這讓我想起巴黎那家很有名的青蛙主題酒吧,不過那是題外話啦。下次無聊時不妨試試看,把地圖放大到最大,說不定你會發現更多形狀特別的火山呢!
火山形狀怎麼看?教你辨識不同類型的火山外貌,這可是門有趣的學問呢!走在台灣的大屯火山群或是去日本旅遊時,常常會被那些造型各異的山頭吸引,其實每種形狀都代表著不同的噴發方式和形成過程哦。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常見的火山類型,下次看到就能一眼認出來啦!
首先最經典的就是錐狀火山,這種火山長得就像個完美的三角形便當盒,日本富士山就是最佳代表。它的形成是因為岩漿黏度高,噴發時堆積在噴口周圍,一層一層慢慢疊起來的。台灣的七星山也是這種類型,坡度大概在30-35度左右,遠遠看真的很像用尺畫出來的三角形呢!
另一種常見的是盾狀火山,形狀就像倒扣的盾牌,夏威夷的火山多是這種類型。這種火山的岩漿流動性超好,會像糖漿一樣慢慢流開,所以坡度超級緩和,大概只有5-10度而已。最特別的是它們的噴發方式,不是那種轟隆巨響的爆炸,而是岩漿安靜地流出來,有時候還會形成超壯觀的熔岩瀑布。
來看看這張簡單的對照表:
火山類型 | 主要特徵 | 坡度 | 典型例子 |
---|---|---|---|
錐狀火山 | 對稱錐形、噴發劇烈 | 30-35度 | 富士山、七星山 |
盾狀火山 | 平緩寬廣、岩漿流動性高 | 5-10度 | 夏威夷火山群 |
火山穹丘 | 圓頂狀、岩漿黏稠 | 25-30度 | 大屯山的紗帽山 |
破火山口 | 大型凹陷、曾有劇烈噴發 | 不定 | 陽明山的大油坑 |
還有一種很特別的是火山穹丘,這種長得像發酵過頭的饅頭,台灣的紗帽山就是典型例子。它們的岩漿超級黏稠,噴發時就像擠牙膏一樣慢慢堆出圓頂狀,有時候還會因為太黏而在半路停住,形成超陡的斜坡。這種火山雖然長得可愛,但其實很危險,因為內部壓力大容易突然爆炸。
最後要提的是破火山口,這種不是凸起來反而是凹下去的。像陽明山的大油坑就是這樣形成的,通常是因為火山噴發後岩漿庫空了,整個山頂塌陷下去。這種地形常常會冒出陣陣白煙,地熱活動特別活躍,走在旁邊都能感受到地面溫溫的,超級特別!
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火山會長這樣?形狀背後的科學原理其實跟岩漿的黏稠度超有關係!台灣雖然沒有活火山,但我們去日本或印尼玩的時候,常常會看到不同形狀的火山,有的像錐子一樣尖尖的,有的卻像平底鍋一樣扁扁的,這些差別其實都是岩漿在搞鬼啦!
火山形狀主要分成三種,最常見的就是那種完美錐形的「層狀火山」,像是日本的富士山就是經典款。這種火山的岩漿比較黏稠,噴發時氣體不容易跑掉,所以會累積壓力突然爆發,噴出來的岩漿和火山灰一層一層堆疊,最後就變成漂亮的錐形。另一種是「盾狀火山」,夏威夷的火山就是這種,它的岩漿超稀的,像水一樣流來流去,所以會慢慢鋪開變成平坦的形狀。
火山類型 | 岩漿特性 | 噴發方式 | 代表火山 |
---|---|---|---|
層狀火山 | 黏稠度高 | 劇烈爆發 | 富士山 |
盾狀火山 | 黏稠度低 | 平靜溢流 | 夏威夷火山 |
火山穹丘 | 超級黏稠 | 擠牙膏式 | 聖海倫火山 |
還有一種很特別的叫「火山穹丘」,這種火山的岩漿黏到爆,根本流不動,只能像擠牙膏一樣慢慢從火山口擠出來,最後堆成一個圓圓的小山丘。像美國聖海倫火山就是這種類型,這種火山雖然長得不起眼,但其實超危險的,因為岩漿卡在裡面壓力會一直累積,最後可能來個超級大爆發。
除了岩漿的黏稠度,火山的形狀還會受到噴發頻率影響。有些火山幾百年才噴一次,每次噴發的物質都有時間冷卻變硬,所以會形成明顯的層次;有些火山則是天天在噴,岩漿都還來不及堆高就又流走了,最後就變成平坦的樣子。下次看到火山的照片,不妨觀察一下它的形狀,猜猜看它的岩漿是黏的還是稀的喔!
台灣哪裡可以看到典型火山形狀?這些景點超好拍!其實台灣雖然是火山島嶼,但真正保留完整錐狀外觀的火山並不多,不過還是有幾個地方可以拍到超壯觀的火山景觀。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本島超好拍的火山景點,讓你不用出國也能打卡火山美照!
說到最經典的火山形狀,絕對不能錯過大屯火山群的七星山。這座台北市最高峰(海拔1,120公尺)就是標準的錐狀火山,從冷水坑或小油坑看過去,那個完美的火山錐輪廓簡直就是教科書等級!而且這裡超好拍,春天有杜鵑花、秋天有芒草,不同季節來都能拍到不同風格的火山美照。
另外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裡,紗帽山也是超典型的火山形狀。這座圓滾滾的山頭因為長得像古代官員的紗帽而得名,從天母或是文化大學看過去,那個渾圓的曲線超可愛!特別推薦黃昏時來拍,夕陽把整座山染成金黃色,畫面美到不行。
景點名稱 | 特色 | 最佳拍攝點 |
---|---|---|
七星山 | 標準錐狀火山、台北最高峰 | 冷水坑、小油坑 |
紗帽山 | 渾圓可愛的火山形狀 | 天母、文化大學 |
觀音山 | 對稱的火山錐、淡水河畔 | 八里渡船頭、淡水老街 |
說到火山景觀,怎麼能不提觀音山呢?這座位於淡水河對岸的火山超級對稱,從淡水老街或八里渡船頭看過去,那個完美的火山錐倒映在河面上,根本就是明信片等級的風景!而且這裡交通超方便,搭渡輪就能到,很適合安排半日遊。觀音山步道系統也很完善,爬上山頂後可以360度俯瞰整個北台灣,天氣好時連台北101都看得到呢!
除了這些知名景點,其實台灣還有很多火山地質景觀值得探索。像是基隆的基隆山、大屯山的火山口湖,或是澎湖的桶盤嶼柱狀玄武岩,都是火山活動留下的自然奇觀。這些地方不僅地質特色鮮明,拍照起來也超有fu,隨便拍都是網美級的大片!